公共基础知识—哲学

一,哲学

【世界】人类认识世界,改造世界


【哲学】世界观+方法论
世界观决定方法论
方法论体现世界观


【特征】理论化,系统化
马哲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


【区别】
具体科学: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
哲学: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


【联系】
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
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+方法论


【哲学基本问题】
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
何者为第一性:唯物主义,唯心主义
有无同一性:可知论,不可知论


【唯物主义】
古代朴素唯物主义:物质的形态
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:孤立,静止,片面
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:正确的


【唯心主义】
主观唯心主义:人的主观精神
客观唯心主义:创造“客观”精神

二,马克思主义

1.马克思主义


包含三部分:
理论基础—马克思主义哲学—起源德国古典哲学
运用证明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—起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
核心顶端—科学社会主义—起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
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:1848年,《跟共产党宣言》发表


【马克思主义哲学】
科学性,革命性,实践性,发展性,人民性
科学的实践观:首要和基本的观点
唯物主义+辩证法,唯物主义+自然观历史观


2.唯物论


世界是物质的
物质是运动的
运动是规律的


【物质】
唯一特性:客观实在性
固有属性:运动
物质是运动的物质,运动是物质的运动
绝对运动,相对静止
脱离物质谈运动—唯心主义
脱离运动谈物质—形而上学
认为绝对静止—形而上学
否定相对静止—相对主义(诡辩论)
时间一维的,空间三维的
时空既是有限的,又是无限的

【意识】
如何产生:
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
社会历史的产物
劳动(生产)起了决定性作用
本质: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
意识是人脑的机能,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


【意识的能动作用】
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
1.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,计划性
2.意识的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
3.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
4.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


【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】
物质决定意识
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导作用
方法论:
一切从实际出发
坚持正确的意识指导


【客观规律】
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,本质的,必然的,稳定的联系
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(不受意识的改变和转移)


【主观能动性】
辩证关系:
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
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,辩证统一


3.辩证法

【两个观点】
世界是普遍联系的,世界是永恒发展的
【三大规律】
质量互变规律,否定之否定规律,对立统一规律
【五对范畴】
原因与结果,必然与偶然,可能与现实,本质与现象,内容与形式

【两个观点】
1.世界是普遍联系的
【联系】事物之间或内部互相影响,制约,作用
特点:客观性,普遍性,多样性,条件性
【整体与部分的联系】
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
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(需要有序组合)
辩证关系: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
整体影响部分性能状态及变化
部分制约整体,关键部分性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


2.世界是永恒发展的
【发展】前进的上升运动
实质:新事物产生,旧事物灭亡
发展是上升前进的运动,变化不一定是上升前进的

【三大规律】
1.质量互变规律: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
量变:连续性,质变:中断性
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


2.否定之否定规律: 肯定——否定——否定之否定
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
总趋势前进上升,道路是曲折
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


3.对立统一规律
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,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。
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,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

【矛盾】对立:斗争性(无条件的),统一:同一性 (有条件的)
关系:斗争性寓于同一性
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(变化的依据)
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(变化的条件)
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
矛盾的普遍性:处处时时有矛盾
矛盾的特殊性:
①不同事物不同矛盾
②同一事物不同阶段
③事物的不同方面
【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辩证关系】
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
普遍性寓于特殊性,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
【矛盾的不平衡原理】
主要矛盾: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
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,次要矛盾反作用主要矛盾
矛盾的主要方面: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
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
怎么做——主次矛盾
怎么看——主次方面

两点论:既看到主也看到次
重点论:必须分清主次
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,二者统一

【五对范畴】
1.原因与结果:前后相继,彼此制约
2.必然与偶然: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方向,偶然性影响事物发展
3.可能与现实:现实就是已经实现的可能
4.本质与现象
现象是片面的,本质是共性的
现象是多变的,本质是稳定的
5.内容与形式
内容指内部的要素总和,形式是内容的结构或表现形式
内容决定形式,形式反作用于内容

4.认识论

【实践】
人类目的改造探索世界的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
实践由主体,客体,中介构成
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
特征:客观物质性,直接现实性,主观能动性,社会历史性

【认识】
发展规律1: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
在实践基础上,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
感性认识: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
理性认识: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
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,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
发展规律2:从理性认识到实践
目的:
①检验正确性
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

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】
1.实践是认识的基础,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
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
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
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
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
2.认识能够指导实践

【真理】
特征:客观性,具体性(有条件的)
属性:绝对性,相对性(有条件的)
反复性,无限性,上升性

4.历史唯物主义

【历史观】
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
唯心史观×,唯物史观√


【社会存在】
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
包含地理环境,人口因素,生产方式(生产力+生产关系)
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
生产力: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(人和自然)
生产关系:生产过程中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(人与人)
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


【社会意识】
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
特征: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(相比社会存在超前或落后)
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】
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
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,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


【生产力】(人和自然)
实体性要素:劳动对象,劳动资料,劳动者
渗透性要素:科学技术,科学管理,教育
劳动资料中,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
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
【生产关系】(人与人)
要素:
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(社会关系的基础,判断社会性质
②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
③产品的分配关系
【关系】
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
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


【经济基础】
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
【上层建筑】阶级性
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
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组成
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】
1.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
2.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
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:
生产力与生产关系
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
打破矛盾:阶级斗争(资本主义),改革(社会主义)

【群众史观】
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,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
个人在历史上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,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
党的群众路线:
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
【人的本质】
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(自然属性+社会属性)
【人的价值】
社会价值:个体对社会需要的满足(社会主义的核心)
自我价值: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
【经济社会形态】
原始社会—奴隶社会—封建社会—资本主义社会—共产主义社会(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)
自然经济(自给自足)—商品经济(商品交换)—产品经济(共产主义)

发表评论